致癌物名单更新!医生:这7种日常食物停止食用?
今天,我要告诉你一组让你大跌眼镜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一级致癌物中,不乏你餐桌上的“老熟人”。
今天,我要告诉你一组让你大跌眼镜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一级致癌物中,不乏你餐桌上的“老熟人”。
一根烤肠,正在电烤炉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旁边的大妈皱着眉头说油太多,却一边排队一边数着零钱想再来一根。
把洗发水挤在手心那一刻,你其实在做一道“毒理选择题”——只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2023年欧盟一口气拉黑22种染发剂,中国电商却有12.7%的洗发水防腐剂超标;韩国刚下架的3款进口洗发水,含的是可能扰乱甲状腺的间苯二酚;加州把1,4-二氧六环限值从100 ppm
大家选购的时候也要擦亮眼,有些东西虽然便宜,代价却是损害身体健康,千万别再买回家了!
癌症,这个曾经遥远的医学名词,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数据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相关死亡率居高不下。
“刚穿两天新卫衣,孩子脖子就起了一片红疹,医生说是接触性皮炎。”宝妈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10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抽检结果令人揪心:全国83批次儿童服装中,6批次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一款牛仔裤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高达420mg/kg,超出
当你在大快朵颐地品尝脆口美味的薯片、饼干,或在享受一杯香浓的咖啡时,有没有想到这些备受欢迎的美食中可能含有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物质?有没有想过烹饪方式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食品安全?
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专项抽检重磅曝光,一款全网疯抢的粉色连体衣,被查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27倍,同批次19个样品全部不合格,最低超标也达12倍——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款“毒童装”去年双11仅三大主流电商平台,就卖出了超42万件!而全国童装质量抽查数
“刚给娃买的网红童装,洗了三遍还有怪味,孩子穿了两天就起红疹。” 北京的李女士最近很闹心,看到央视曝光的童装抽检新闻才发现,自己买的便宜外套,很可能就是致癌物超标的“毒衣服”。2025年市场监管部门的最新抽检显示,童装不合格率仍有15%,其中多批次衣服检出可分
刚给孩子穿了两天新卫衣,脖子就起了一片红疹,去医院查说是接触性皮炎。宝妈李女士拿着刚买的童装很发愁。这种情况并非个例,2025年10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全国83批次儿童服装的抽查中,6批次存在安全隐患,其中一款牛仔裤的可分解致癌芳香胺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它金光闪闪的样子骗了!总之,在网购平台或直播间买东西,确实便宜又方便,但一定要保持清醒,别被主播说得天花乱坠和超低价冲昏头。要仔细看商品的资质、用户评价,多比较、多了解,选正规品牌。最后祝大家双十一购物愉快!都能买到健康、心仪的好产品!原标
相信这些说法让曾经家家灶台上的“提鲜神器”,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健康杀手”,味精的销量也大幅下滑,一些超市货架上的味精也被鸡精、蚝油取代,甚至连老厨师炒菜都不敢放一勺。
人们常说,食物是最温柔的慰藉,但没想到,有些“看似干净”的食物,正悄悄地透支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警示,硼砂已被列为具有潜在致癌风险的物质之一。这种过去常被用于防腐、防霉的白色粉末,如今仍在一些布丁、海产、腌制品中出没,明明早被禁止,却以“旧习惯”的方式卷土重来
2025年10月19日,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一则视频,称“在多款大牌护肤品中,检出被禁用20年的成分苏丹红Ⅳ”。苏丹红系列染料(如苏丹红I、II、III、IV)在全球多数地区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官网显示,苏丹
苏丹红系列染料(如苏丹红I、II、III、IV)在全球多数地区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官网显示,苏丹红被列为三类致癌物质(意味着目前尚未明确致癌性的物质),但可能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家住杭州的王阿姨最近“淘”到几件超低价的时髦衣服,原以为省了大钱,没想到穿了几天,皮肤竟然大面积发红、瘙痒。
10月19日,测评账号“老爸评测”的一条视频使护肤品圈陷入“苏丹红”成分争议。20年前,“苏丹红鸡蛋”事件严重打击了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如今出现蔓延到护肤品领域的趋势,或将再次挑战公众安全底线,影响消费信心,引发行业风波。
最近刷到一条视频,标题写得惊心动魄:“一级致癌物超标近千倍!”底下评论一片哗然,不少人留言说“吓得我立刻扔了”、“天呐我天天吃这个”。说实话,身为医生看到这种言论,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是担心,另一方面也真是无奈。
“某品牌的冰淇淋含有致癌物”。2025年6月10日晚间,一则短视频内容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视频浏览量很快就达到7.7万次。一时间,人们对于该品牌冷饮的食品安全产生担忧和质疑。
“自家咸鱼腊肉没问题,添加剂是院士无下限发明的,国标等于没标准,食品全是致癌物”——这套说法把偏见当事实,把极端当普遍,既冤枉了推动食品科技进步的科研工作者,也曲解了食品添加剂和国家标准的真正意义,本质是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全面误解。